新闻动态   News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重点:“3+1+2”真的来了

2019/4/23 8:42:05      点击:


针对2018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新生,会有辽、冀、渝、鄂、湘、苏、皖、闽8省市开始实行新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鉴于沪浙“3+3”方案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这8个省市传出消息将实行“3+1+2”模式,“3+1+2”真要来了吗?

截止至2018年6月的高考,实际实施了新高考的只有上海市和浙江省。沪、浙的高考改革试点肩负着“先行先试”、探索具体措施以及发现问题的任务。

鉴于沪浙方案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省对于高考的改革方案普遍采取谨慎态度。辽、冀、渝、鄂、湘、苏、皖、闽8省市作为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的试点省份,计划从2018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新的考试录取制度,但具体方案却迟迟没有公开。

其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呈现与使用是高中学校、考生、家长最为关心的焦点。是否会有省市执行此前呼声甚高的“3+1+2”模式?计入高考总分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如何赋分?

亿欧智库选取上海、浙江、北京、山东和近日传出的某省改革方案,比较各种具体方案的区别,从而帮助读者能更快速地理解各省方案的改革重点。

读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考”和“等级考”

教育部在2014年公布《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其中指出: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

可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一项检验高中学生的知识掌握是否达到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的考试,也就是说是决定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

但《意见》中同时要求: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其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这就赋予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拔功能

所以,我们在查阅各省改革实施方案时,最先应该注意的就是如何定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上表中亿欧智库总结了部分省市改革方案中关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定位、组织与成绩呈现。可见,除浙江省以外,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是主流的解决方案。

高中学生先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考,成绩只区分“合格”和“不合格”,取得“合格”成绩是获得毕业证书和参加等级考的前提条件。有条件的省份每学年可组织2次合格考,但高中学生取得“合格”成绩后不允许也没有必要再次报考。

而等级考每学年只组织1次,高中学生也只能参加1次。

上述的考试组织形式可以说是继承了原有高中会考和高考的考试形式,对高中教学和考生备考影响较小。

而浙江省的改革方案则略显复杂——合格考和等级考同时举行,该科目成绩不计入高考成绩的考生只完成必考题,成绩计入高考成绩的考生需完成必考题和加试题;必考题成绩分成A、B、C、D、E(不合格)5档,对于考生高中阶段所有科目的学业成绩评价都呈现出一定的区分度。并且,浙江省允许考生每科报考2次,取较高的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读懂“选科”

浙江省要求学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即所谓的“7选3”。

其他省份大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科科目,即所谓的“6选3”

这3门学考科目成绩与3门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构成考生高考总成绩,即所谓的“3+3”模式。“3+3”模式虽然给了考生最大程度的选择权,但对高中教学、考试的命题和组织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不是所有中学都能开设满足所有学生选科要求的课程。另外,浙江省出现了考生避考物理的现象,也给高校选才提出了难题。

因此,2018年以来陆续有消息传出,多个省份将实行“3+1+2”模式——3门必考科目+1门首选科目(历史和物理中选1门)+2门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2门)。这样设置的主要考虑是:

一、体现高校人才培养需要。高校、普通高中和学科专家普遍认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物理是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将这两个科目作为首选科目,有利于考生为进入大学开展专业学习奠定扎实基础,有利于高校相关专业对学生的培养。

二、符合地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实际条件。

当然,这样的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物理和历史不能同时选择。不能排除确实有一部分学生同时对物理和历史感兴趣,而且成绩比较好,“3+1+2”模式不能照顾这一部分考生的意愿。

二、回到分文科生和理科生的老路。高校在安排招生计划时,将分物理和历史两个类别分别编制;在录取时,也将按照选物理的考生和选历史的考生按两个序列分别排队录取。

可以说,相比“3+3”模式,“3+1+2”模式在改革进程上有所倒退。既然高校在安排招生计划和录取时都要将选物理的考生和选历史的考生分开,那高考“不分文理”就成了一句空谈。

读懂“等级赋分”

给予考生“选科”权的一个结果是:报考不同科目的考生,根据原始分计算的高考总成绩不能横向比较。所以,各省的新高考改革方案中,都要花大力研究和解释“等级赋分”的方案。

“等级赋分”是指:基于考生的原始分,获得该考生在此次考试中的排名,然后根据排名赋予该考生的转换分(即“赋分”)。

亿欧智库选取上海市、北京市、山东省和某省的等级赋分方案,希望能发现其间的变化。



我们将各方案中的重点总结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各省市方案有以下几点不同:

一、上海方案的等级赋分是最“粗略”的——只分了5等11级,且每级分差3分。这样的设计没有办法解决各级区分线上下的考生之间赋分相差3分的问题,也许是为了降低赋分对考生总成绩的影响,上海方案的赋分分值在高考总分中的占比只有13.6%,也是最低的

二、北京方案采取5等21级,每级分差3分的赋分方案,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浙江方案。

三、与北京同一批试点的山东省,在赋分方案中提出分8等确定分数区间,然后将考生原始分按照等比例转换法则计算考生等级分。这样能够做到“一分一档”,既能使考生等级分排序和原始分排序不变,也能扩大成绩的区分度

四、采取“3+1+2”模式的某省赋分方案中,1门首选科目(历史或物理)采用原始分,2门再选科目采用等级赋分;赋分方法跟山东方案比较接近——通过等比例转换得到的等级分是“一分一档”。但因为只有2门再选科目采用等级赋分,所以在高考总成绩中赋分部分的占比只有18.7%。

综上所述,在比较了部分省份关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改革方案后,亿欧智库发现:“一分一档”的赋分方法也许更容易被学生和家长接受,也有利于加大选考科目成绩的区分度,能够更好地实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拔功能。

当然,各省的等级赋分方案也会让人产生一些疑问。比如:各等考生占比及分数区间设定的不同,是否使得各等级考生赋分成绩的区分度不同?山东方案是否对排名靠前的考生更有利?